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蘋果日報論壇> 禁宰活禽只做了半套 2013/05/21


台灣擁有多元且具地方特色的各種土雞,各有不同的料理方式,形成豐富的飲食文化,是台灣養雞產業的競爭優勢。市場禁宰活禽政策須兼顧防疫、衛生,及維持雞種的地方多樣性。因此市場禁宰活禽政策的配套不能只談攤商、屠宰場的補助,更重要的是鼓勵廣設小型衛生的屠宰設施,以及推動食品安全、產地、雞種與動物福利標示等認證標章。

申辦繁複扼殺轉型
多元特色土雞的生產體系,除了規模養殖的養雞場,仍有更多來自於位處偏鄉、少量養殖、雞隻活潑健康、雞種多元且具地方特色的養殖戶。目前僅有的80戶電宰場,難以「服務」每次僅少量屠宰的養殖戶,如政府不開放養雞場進行小規模電宰,或在市場設立公有電宰設備,這些少量的土雞養殖戶將無法續存,多元特色的雞種也會跟著絕種。目前的電宰場成立門檻動輒上百、上千萬,且申請手續繁複,完全阻礙規模養殖戶,朝向小型優質養殖環境轉型的可能,雞農自主、自產自銷、自有品牌的夢想也將成為白日夢。

養雞場內設置簡易的屠宰設備並非沒有可能。以日本為例,共有3000多處的電宰場,其中有22間大型電宰場,宰殺全國9成以上的雞隻,其餘近3000家的小型電宰場,不僅滿足了地產地銷的需求,也讓小型雞農得以生存,並滿足特色土雞的消費市場,對於得到最大產業利潤的大型農企業來說,更不會造成任何威脅,可說是創造多贏的產業政策。 

產銷認證拼競爭力
再以美國紐約為例,亞洲移民對於溫體肉品的美味無法忘懷,但市場活體屠宰卻嚇壞了西方人。美國政府尊重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但也顧及防疫,於是隔離販售空間與屠宰空間,販售空間內不得有任何羽毛和鳥糞,活雞必須在玻璃櫃內讓顧客挑選;反觀以多元飲食文化為傲的台灣,卻直接扼殺各種可能性。

要真正確保國產土雞的安全與品質,更重要的是推動優質飼養認證及生產履歷。農委會雖不斷宣導多吃國產雞,消費者就算有心想選購國產雞,卻沒有任何認證機制能夠協助選擇。接連發生食品安全危機的此時,正是建立與落實「台灣土雞認證」的最佳時機,為消費者把關肉品安全,消費者也不必再因資訊不足而恐慌。

雞農的收益得到保障,消費者才能吃得安心。透過產銷履歷、認證,把關雞肉生產品質和屠宰衛生,藉此提升台灣土雞競爭力,台灣養雞產業才能脫離削價競爭的困境,走向兼顧食品安全、飲食文化與對環境友善等價值的產業環境。 
作者姚量議為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彰化雞農,李淵百為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後一粒蛋時代的生存之道











 

我的出生


    我是一粒蛋,一粒從種雞場打種後,母雞生下的「有形(有生命跡象)的蛋、有價值的蛋」。奇怪,這是哪裡?我不是應該在媽媽的屁股下待21天嗎?怎麼被送進一個外表冷冰冰的鐵箱呢?我到底在哪裡?

    這就是我一生開始的處境,成千上萬有形的蛋一起關在取代雞媽媽屁股的孵蛋機器裡。這21天,我們得努力於重見天日時成為一隻站得起來、眼睛睜得開、外觀無殘缺的健康小雞,否則別說長大成雞,可能連種雞場大門都出不了。離開孵蛋機後,我們馬上被分成男生一堆、女生一堆,聽說人類辨識剛出生的我們是男還是女,可是一門相當厲害的功夫,但並非所有種雞場都以人工辨識,有些是由機器來辨識;不過也有傳言說,其實孵蛋機控制的溫度就能決定我們的性別,面對這接近上帝的科技,真不知該說人類很厲害還是很恐怖呢?

前往養雞場

    接著,種雞場的主人通常會在清晨時把我們裝箱,天亮沒多久後,我們被送到下一個主人的家,那是我們要生活大半輩子的地方—養雞場。一進到養雞場,我們被安排住在約700隻一圈的小雞鐵片環裡,腳底踏著柔軟且乾燥的稻殼(粗糠),頭頂則有天天燒著瓦斯的保溫器,這樣的環境實在太舒服了,所以我們常站著便懶洋洋的打起瞌睡來。為了舒服,我們總喜歡一大群小雞聚著取暖;然而,養雞場主人怕我們太笨了,不知道適時散開而導致悶死,所以偶爾會騷動我們,好讓我們走動走動,以免發生悲劇。





    這裡的第一天,有奇怪的飲料,據說是補充一路舟車勞頓後的營養品。也有為我們精心調配,成分多元、營養十足、適合我們年齡的專用飼料,而且都是從世界各地坐船來台灣的喔。第七天,這是關鍵日,就好比是人類成年禮的一天,是我們剪去尖喙和接種疫苗的日子,為集約式養雞場很重要的一道過程。剪喙(台語:剪嘴)後的鈍嘴,可以降低我們相鬥後的傷亡率,但這過程卻也充滿風險,因為很多小雞因此流血過多而死。接種疫苗則是希望我們可以在這複雜且多疫情的環境中順利長大。在這天,養雞人家必須常常巡視我們,隨時查覺任何一個同伴是否不適或有異狀。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今後就可以離開小雞鐵片環,整個雞場都是活動的範圍,我們就可以任意地追趕跑跳碰啦。



雞場設計與環境控制

    第八天,我開始探索雞場,這裡的設備相當多樣。成長中每天最需要的飼料和飲用水都有專用管線配送到我們身旁。雞農的工作只需要手指一按,接著巡視一下我們就行,不必再像過去辛苦地用人力車,汗流浹背地一瓢一瓢打飼料。養雞場設備的改良,對雞農來說是用資本換取勞動力門檻降低的福音。

    我也注意到我們住的屋子—養雞場。養雞場建築的最大特色是通風良好,大致上是由柱子、網子和調整式雨棚所構成。內部配備有噴霧設備、150cmx150cm的大型電風扇、屋頂有數個散熱窗和抽風機、屋頂外則有灑水設備。一切的設備都是為了通風和降溫,通風關係溫度與阿摩尼亞的濃度(這跟大便濕度有關),溫度則攸關我們的食慾,也是雞場病菌是否大發生的關鍵,環境條件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健康與存活率。

    曾經在一個大型電風扇沒運轉的夏日午後,災難發生了。而當雞農意識到電風扇運轉與否時,一切已經來不及。我們難以承受炎熱的環境(悶熱、阿摩尼亞濃度高),上百名同伴因熱衰竭而死亡,經濟損失高達3萬多元。如此可以發現,在人工環境生活的我們,沒有自行應變環境變化的機會與能力(沒有較涼快的樹下可以納涼)每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事事得由雞農自行發現自行處理。因此他們為了我們幾乎無法出遠門,即便出了遠門心依舊牽掛著我們,畢竟我們可是他們的身家財產,他們的衣食父母啊。



                                     雨棚是控制雞舍內溫度、濕度與阿摩尼亞濃度的關鍵設計



吾家有雞已長成

    我們穩定成長約100天後,就等待被賣出;這100天不乏各成長期的飼料、營養品與藥物的供養。如果我們各個長得健健康康、體態健美、炯炯有神、隻隻size整齊、大小適當、重量又充足時,我們便會被認定是隻好雞!這也表示雞農養雞功力一流,可以將我們養得這麼均勻。然而,我們長得漂亮卻不是雞農賺錢的保證。

    這幾年來,雞飼料中主要的成分玉米價格大漲,使得養雞成本大增。從15年前一台斤雞肉成本價23元漲到現在33元,十多年來成本多了10塊錢。反觀市場價格依舊不穩定,雞農總是在價格波動間求生存,價格好時,10,000隻雞一年3期的收入可近百萬,價格差時收入則不到20萬。更現實的是,面對進口飼料的漲價雞農盡是無奈且手足無措,因為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國產飼料供應鏈,馬上面臨國產玉米價格高、小農的資本額不足和養雞大財團競爭的三難問題。

    目前,飼料的供應商各個都是大財團,且他們正逐步整合養雞產業的上下游。未來不僅飼料得依賴大財團,可能連小雞、藥品等資材都得依賴他們。控制產業鏈意味著雞肉價格將由他們決定,利潤將集中於財團;而面臨市場無利可圖的雞農只能選擇廢場不養、不然就是成為養雞財團旗下的契約戶,成為受雇於養雞財團,負責生產雞肉的雞場工人,不再是過去自主且自行承擔風險的養雞場老闆。

小記:  

標題以「後一粒蛋時代的生存之道」,試圖引出孵化後的雞在雞場生活的歷程,與雞農如何養好雞並期盼藉由賣雞賺錢的生存之道。文中以第一人稱敘述工業雞肉的生產過程,透過雞的眼光帶出現代工業肉品生產必須投入眾多資材與設備。文末並透露,原料依賴大財團將面臨收購價也受大財團控制的種種無奈。(至於為什麼,就是各位學員的功課啦!)

各小標題的產業資訊如下(更詳細和更深入的內容請藉由訪談了解)
1.          我的出生,談的是種雞場與養雞場的分工。
2.          前往養雞場,說明進入工業肉品生產的加工過程(剪嘴)與餵養各種藥品、營養品企圖加強雞的生存能力。
3.          雞場設計與環境控制,點出雞場的固定資本與控制雞場環境的案例。(PS.雞農有自家管理的觀念,而觀念透過什麼管道取得呢?)
4.          吾家有雞已長成,點出目前農畜業共同的悲哀:錢越來越難賺,越難以生存!然而,雞農與養雞相關團體與組織對此現象採取什麼對應行動呢?請訪談囉。(本文刊於2009年由台灣農村陣線主辦  夏耘農村草根訪調營隊 營隊手冊)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蘋果日報論壇> 禁宰活禽 圖利電宰業 2013/04/24




農委會在沒有配套與緩衝時間下宣布六月實施市場禁殺活禽,接著台中市府強硬下令拆除中部16家活雞盤商的集貨場。筆者質疑產地端養雞場林立早已和居民生活緊密重疊,產地居民與從業人員的移動也會散播病毒。市場禁殺活禽政策猶如一把屠刀,農委會聯合電宰商假借防疫、衛生等理由一刀砍下,砍向盤商與雞農,這是一場借刀殺人的野蠻殺戮。不僅如此也將扼殺剛萌芽的自然健康土雞產業,未來恐造成土雞市佔率降低、土雞多樣性降低,甚至是本土種消失。

回顧白肉雞垂直整合過程,1986年推動電宰,20年後產業垂直整合完成,平均養殖數從2002年四萬兩千隻成長到2010年五萬六千隻。養殖戶數則從2002年937戶降到2010年638戶,300戶被迫離開,離開原因有缺乏資金擴場、不願再冒任何價格與疾病風險或改養土雞等因素。留下來的白肉雞農替通路商代養。 

傷害生物多樣性

過去自己決定的小雞種類、飼料、藥品與買家等決定權全由通路商安排。雞農的功能只剩養殖管理以達到高換肉率目標。為了這目標,養雞場須投資更高資本的空調設備營造與外界隔離的雞舍,加強化學藥物使用,落實更嚴謹的工業化管理,如此去自然的養殖環境即是當今農政官員與商人眼中具競爭力的生產環境,而雞農則成為借款為財團擴場養雞的雞奴。
我國土雞品系多樣性高,各品系具有抗病性、換肉率、獨特肉質、特殊風味與體型大小不一等特色。由於電宰設備難以應變體型大小不一的土雞,因此未來土雞配種僅剩符合電宰作業規格的雞種留下。長時間後,其他特色的雞種在無法商業化量產下將逐漸被淘汰而絕雞!電宰場門檻甚高,購買土地與設備動輒上千萬,這幾乎斷絕部分落實非工業化養殖、重視動物福利的雞農冀望建立「自己養,自己殺,自己賣」的可能性,以後消費者可選擇的土雞種類將更單一。那麼,活雞盤商與雞農有可能聯合設立電宰場也加入此遊戲嗎?很困難,因為除資金外得再具備商業企管、工廠管理、物流管理、建立市場通路等能力才可能存活。這已不是過去的養雞賣雞,而是超大型農企業以大吃小的殺戮戰場。
其實,高密度飼養、長期使用抗生素的工業化養殖與病毒突變脫不了關係,無配套的市場禁殺活禽政策,增加對雞農的剝削,剝奪消費者選擇,也傷害生物多樣性。農委會正走向謀財求利的財團,背離追求健康安全的消費者與農民。